1956年,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际、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之时,山东交通学院之前身——交通部济南汽车机械学校诞生了。许多从来没见过汽车的中学生,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为了实现“汽车梦”,报考了我校。从此,汽车成为时代主角,汽车专业从未间断,一往直前。一代代交院人在“交校—交院—交大”的征程上,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爱校如家,凝心聚魄,不忘初心,再续薪火,续写着交通教育的华章。
“一往直前”出自陶成章《浙案纪略》:“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一往直前”汽车文化景观由济南公交总公司及其校友捐赠的济南牌JK6120D型无轨电车组成。景观与图书馆和东大门同在一条纬线上,车头向东,寓意我校在奔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勇猛顽强,高歌前进。公交车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工具,代表的是汽车专业与校同龄的发展历史,寓意汽车专业校友对专业、对事业、对学校的无比热爱。
首任校长蔡瑞林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八路,对事业一往直前,对师生一往情深。建校初期,他放弃购买小轿车的高干待遇,选购吉普车,他说:“这样大家都可以坐”;宁愿走着去八一礼堂开会,也要把汽车让给看病的学生,他说:“我当过兵,步行十里八里不算什么”;每当出差回来,他就会对司机说:“咱们学校离市区远,看看路上有没有咱们的老师,如果有就捎着他们”。他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凝聚在“严尊勤全”校训里,成为学校永恒的精神。
有了一往直前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就对教师提出“努力学习政治、积极钻研学习业务、开展科学学习研究活动,课前备课好、课堂讲授好、课后辅导好、任务完成好,关心学生进步、学生学习、学生爱好、学生健康、学生生活”的“三学四好五关心”要求。勇敢地采取“砍、换、补、合、调”等措施,落实中央“两个必须”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生产劳动服从教学的办学方向,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从交通部济南汽车机械学校到山东交通学院,学校十易启名,三上三下,七次并入,可谓跌宕起伏,曲尽坎坷,但交院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变,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愈发敞亮,心系交通、关爱社会的情怀更加真切。“十年铁窗八年兵,课堂粉末五十冬,任他年华似流水,一片丹心火样红。”交通部、山东省优秀教师,我校双师型教师的典范、汽车实验室的主要创建者吴际璋教授的肺腑之言正是交院人一往无前精神的真实写照。
记忆中的济南,与高校有关的路鲜有山大路、交校路、济大路、山师东路。交院培育了大批汽车专业的学生,也得到了校友的深情回报,2路公交车上世纪80年代初从八里桥延伸到交校路。校友们90年代参与研制的这辆济南牌JK6120D型无轨电车,当年乘坐舒适、操作轻便、安全可靠、零排放无污染,曾填补山东省无轨电车生产制造的空白。如今,它低调、安静地在长清校区享受退役生活,岁月的留痕依然显示出当年一往直前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