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综述
2020年9月25日,由中国记协国内部和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对研讨会提出要求,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大事来抓,用手中的纸笔、镜头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伟大时代,浓墨重彩地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获得表彰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在抗疫和防汛救灾报道中表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长期从事夜班工作的采编骨干等参加研讨。
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催人奋进,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决胜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有力号召,向全世界传递了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定信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各条战线为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们致以崇高敬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关心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肯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指导我们总结抗疫报道,掌握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传播规律,增强采编业务能力,改进和完善突发事件报道流程,激励我们深入践行“四力”、奋发有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的新闻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抗疫精神 为英雄点赞 为祖国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伟大抗疫精神,系统总结抗疫斗争取得的重要启示。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阐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诠释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刘刚作为全国抗疫先进集体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他用“为英雄点赞,为祖国骄傲”概括自己的感受。他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而打动人心。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大家都说,“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这些熟悉的话语,把大家带回武汉抗疫时的场景,大会堂里一次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是共鸣、是党心民心心心相印的写照。
同样被伟大抗疫精神所感动着的还有全国抗疫先进个人、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他在发言中提到:“在对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采访报道时,就深刻体会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一片赤诚和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坚持,也深深感动于举国同心、万众一心携手抗疫的团结伟力,更为遍地英雄视死如归的场景而感叹,为中西医结合不断完善救治方案而振奋,为积极开展国际救援的大国担当而自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坚信,伟大的抗疫精神必将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的坚实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记者陶源分享了在武汉73天里拍摄纪录片时的感悟。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陶源跟着医生护士一起上班,最打动她的就是生命的奇迹。陶源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伟大抗疫精神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命至上。只有中国,病人哪怕有0.1%的希望就用100%的力量去挽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陶源和同事每天都要做很多场外媒连线,她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够向世界展现真实的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很有自豪感”。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时政新闻频道记者尚陵彬对“举国同心”“命运与共”有着深刻的理解。尚陵彬说:“面对疫情,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并肩作战的勇士们。”回顾这场战“疫”报道,最令她感动的是同事和“战友”:“每个人都是记录者参与者。我在整个战‘疫’中,是先遣部队,是新闻特种兵,取得一手新闻素材,交给后方共同做出了这些新闻产品。每一篇报道,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妇女报记者徐旭讲述了一位志愿者的故事,这位微信名为“马恩恩”的志愿者在公交车停摆时为记者提供用车方便。不幸的是,他母亲也出现疑似感染的症状。在病毒肆虐的战场,马恩恩和他母亲成为徐旭最揪心的人。她一直关注着这位母亲被收治并痊愈的艰辛过程。徐旭说,“作为记者,虽然我不能治病救人,但是,我们发出的报道能给许多像马恩恩一样的人信心、温暖、鼓舞。我想,这就是‘怕,还要出发’的意义所在”。
突出新闻“显政” 抓好主题主线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任务。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主流媒体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总要求”“总目标”等组织策划报道,既深入反映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做好中央指导组重要活动报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行动和措施,又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力量,塑造典型人物、弘扬典型经验,凝聚起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把对中央指导组的活动报道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力度,紧扣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把充分反映4.2万医护人员驰援,反映“停不得”企业的坚守和复工复产情况等作为报道策划的重点。广大医护工作者、解放军、公安民警、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建筑工人和患者等等都是重要报道对象。人民日报坚持突出主题主线,加强重点策划,深入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宣传阐释。在抗疫报道中,人民日报首次以平均每天一篇的节奏连续推出90多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阐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评论员文章,有效发挥了引领舆论、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澎湃新闻视频调查部记者魏凡回忆,他记忆最深刻的场景,就是第一次进入专门收治危重患者的武汉肺科医院ICU病房:偌大的病房,每位患者都处于昏迷状态,几乎每人都做了插管手术,身上密密麻麻连接着各类医疗器械。在仪器运行声中,医护人员时刻警觉,一听到警报,就立刻冲上前。原有的采访计划用不上了,魏凡决定真实记录下这里的一切。9分钟的视频稿件《在武汉丨重症ICU里的生死直击》,让人们看到了最凶险的救治一线,引起网友热议。魏凡对此深有感触:“褒扬疫情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弘扬典型经验,对鼓舞士气、战胜疫情有着积极意义。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传递现场、启迪读者。”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湖北襄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席记者王亚雯说,这次抗疫报道,她感受最深的是典型人物宣传:“只有把镜头对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带着真挚的情感用心记录,才能用他们的凡人善举,感动一座城,感动城里的人。”最美逆行者、最美守护者、最美志愿者,抗疫夫妻、抗疫母子、抗疫家庭……襄阳广播电视台一共完成了257个有血有肉的身边典型的报道。王亚雯感慨:“在重大灾难来临时,我们必须注重典型人物的挖掘,凝聚正能量,这样才有战胜灾难的勇气和力量。”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记者冯超认为,在战“疫”报道中,媒体的价值并不在于仅仅通报消息,而是要把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信心传递到每个人的心里。冯超报道过一个志愿者的故事,这名志愿者每天早上处理完家务后就去帮社区20多位老人买药,然后再去帮忙运菜。为了不让老人心生恐惧,每次给老人送药时,他都会戴上各种可爱的卡通头套。报道播发后,很多人留言表达感动,要求去社区做志愿者的报名人数也增加了许多。
及时回应关切 彰显人文关怀
疫情报道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疫情、舆情、社情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新闻工作者一方面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对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用建设性监督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另一方面彰显人文关怀,换位思考,用更有温度的报道积极引导舆论。
“新华视点”是新华社知名的舆论监督类栏目。依托这一栏目,新华社前方记者吃透中央精神,主动回应社会热点。比如,“数据”既是判断新冠疫情走势的依据,又是发现问题的线索。围绕疫情数据,新华社进行系列调研采访,一“盯”到底,播发《武汉数百新增确诊病例从哪里来?》《对武汉一例无症状感染者的追踪》《武汉累计治愈出院3万多人,后续如何管理和监测?》《湖北多地新增确诊病例归零,该怎么看?》等系列报道。新华社武汉前指还为中央指导组提供反映群众需求和呼声的信息130多条,反映工作漏洞、风险隐患10余起,克服困难完成中央指导组交办的多项调查采访任务。人民日报则在2月5日按要求推出征集“四类人员”求助信息网络通道,一时间,求助信息如潮水般汇聚,最多的一天收集到1.2万条信息,累计收集有效信息超过4.2万条。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每天把求助信息直报中央指导组宣传组,危重患者求助信息即收即报,没有一例延误,最多的一天给宣传组报送30多次。信息征集平台的开通,直接让数以千计的患者得到及时收治,贯穿了人民日报抗疫报道的全过程。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编辑二室主任乔申颖感悟到,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找准位置”。回顾在武汉的采访,她发现自己得到认可的稿件,大多都得益于站在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立场上来思考。乔申颖从闲聊中得到线索制作的视频《生日快乐呀,志愿者小哥哥》播发后在当地志愿者组织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被认为是志愿者报道中“最有温度的一篇”。而其中的“温度”就在于稿件中有了“生日”这个元素。
多彩贵州网时政新闻部编辑吴蔚在报道中体会最深的是“共情”。方舱休舱,医护人员首次摘下了口罩。吴蔚用这一“碎片化”细节展现了医护人员背后的付出和艰辛,首发的《休舱后天使摘下口罩,你一定要记住这些笑脸》点燃了舆论场。医护人员返程时,吴蔚被感人的场面深深感动,创作了“为每个战‘疫’者而写”的歌曲《世间美好》,也激起了受众共鸣。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融媒体记者周家齐也认为,要从受访者细微的情绪点切入,记录下那些上升和下降的数字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为大时代下的平凡人画像。浙江卫视把镜头转向医护人员工作后的日常状态,比如医疗队的队员提前一天过了情人节,90后护士脱下防护服后嬉皮笑脸地说着疫情后想吃肯德基、想喝星巴克、想见朋友、想谈恋爱、甚至还想买个房子;以及英雄爸爸居然也会流泪,痊愈的大伯念叨着以后一定要去杭州找这群医生喝酒等等。
践行“四力”要求 改进报道形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毅然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采写出一大批感人肺腑的报道,在疫情关键时刻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中央领导同志在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座谈时,充分肯定新闻工作者是抗疫战士,是抗疫英雄,为疫情防控凝聚起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新华社总编室编辑吴箫剑1月下旬正在黄冈老家休假,闻讯赶到新华社武汉前指后,吴箫剑发现,除了湖北分社的同事始终坚守岗位之外,第一批增援的总社记者也已马不停蹄地工作了一周。同事们面对灾难时不惧危险、挺身而出的无畏气概和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顽强作风给他带来强烈震撼。报道中,吴箫剑深刻体会到,真实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宣泄情绪容易,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问题最难:“在复杂形势中不轻易被情绪绑架,始终把握大局、明辨是非、守住底线既是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顺利渡过每一个大考的关键所在。”
作为后方编辑,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臧春蕾用策划、版面、选题,与前方记者并肩战斗。人民日报自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即2月3日起,每周推出6期整版“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系列图片专刊。截至9月30日,视觉专版已经刊发115期,将人们关心的诸如驰援武汉、物资供应、党员示范、基层防护等热点话题分类刊发,在强调时间新、内容新、视角新的同时,又注重发挥组照报道“深”的优势,多侧面集中阐述同一个主题,每幅图片既能独立成为一篇图片报道,又能通过同一版面多幅图片的逻辑组合,强化报道深度,引发受众共鸣。
中国青年报总编室编辑王一迪介绍,中国青年报致力于挖掘一线的青年人和青年事,集中报道青年突击队和志愿者,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中青报还联合多家单位制作抗疫歌曲《最美的温暖》,结合疫情热点制作一系列疫情防控动画,通过形式创新提高报道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聚合新闻部主任孔冠军在黄冈采访期间,每天都要从驻地酒店到医院多次往返:“在医院、在病房,我们用眼睛捕捉、用摄像机记录;回到酒店就思考、商量、写作,眼力、脑力和笔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炼成的”。孔冠军在这个过程还经历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出镜,第一次电视直播连线,在同事眼里,他也从开始时的“确实挺小白”到后来“越来越有专业范儿。”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辽宁日报社驻铁岭记者站站长姜义双认为,践行“四力”就是要把履职尽责摆在第一位。接到任务后,要提前介入,有目的采访,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去武汉的飞机上,他就留意提前认识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些新朋友给他后期采访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既快速发布,也要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委黄晓辉重点介绍了新湖南客户端用新闻照片+创意设计的形式,先后推出的20多期战“疫”系列主题创意海报产品。系列海报产品创意新颖别致、主题入木三分、设计醒目生动、风格明快有力、情绪饱满温暖,激发凝聚众志成城抗疫力量。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深度融合
新冠疫情的报道,既是突发事件新闻,又是灾难新闻,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深度融合提供了练兵场。
为了应对疫情报道面对的复杂情况,新华社武汉前指根据《新华社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创新采编流程,建立起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灵活多变的战时报道机制:一是每天召开策划会抓重点、排热点、解难点。通过每天的视频汇报会、专题策划会等与总社各编辑部保持沟通,做到一体行动、令行禁止。以品牌栏目为抓手,强化融合报道,围绕“新华全媒头条”“新华视点”“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等新华社重点融媒体品牌栏目组织全媒体报道;二是围绕战时采编流程创新,建立24小时新媒体报道响应机制,坚持移动端优先原则,前后方无缝对接,在遇重大新闻时以海报快讯等形式拼抢时效,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编发新媒体报道;三是加强采集端整合,将湖北分社和来自总社11个部门、4个其他国内分社的增援记者组建成文字、摄影、音视频、新媒体相互协同的全媒体采访组,依据采访主题调度人力,同时还根据情况专门组建英文融媒体组。北京编辑部有上千名编辑对接武汉,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华社武汉前指播发各类稿件超过1万条(张),发稿实现零差错、零改稿,单篇稿件媒体最高采用超过8200家次,浏览量过亿的融媒体产品有10余组。
河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编辑薛新惠介绍,河北广播电视台为做好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提前制定了宣传报道工作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工作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工作。预案一经启动,局、台及新闻中心突发事件应急宣传报道领导小组成员在30分钟内迅速到岗,在台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进行应急宣传报道工作。实行24小时宣传值班制度,接到重大突发事件电话后,记者向主管领导汇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采访、拍摄。在内容呈现上,充分发挥融媒体新闻中心编委会作为指挥中枢的作用,中心编委会第一时间召集各部门、各栏目召开策划会,全面安排部署宣传报道工作。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重庆华龙网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周盈则对各媒体间的协作报道机制深有感触。在抗疫报道过程中,湖北长江云建立了一个互助群,各网络媒体会把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放进互助群中分享。同时,不同省市间也会共同开展联动直播,从而形成了报道合力,有力缓解了各媒体普遍面临的前方报道力量不足的难题。
(作者:《中国记者》记者张垒、吕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