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 部门简介 | 工作动态 | 领导讲话 | 理论学习 | 思政讲堂 | 校园文化 | 媒体评论 | 校报 | 学校主页 
  站内搜索
  专家讲座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百年奋斗篇...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百年奋斗篇...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百年奋斗篇...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百年奋斗篇...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疫情带给人类什么启示?从4个层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战“疫”说理】抗疫国际合作的...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改变“时代性”的单一维度
•宣传文化工作更要善于创新
•实践是青年干部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高校党建文化的价值取向
•田心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教育?
  文献资料 更多>>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
•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
•中央指导组座谈会:以高质量的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
•中办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
•中办印发《通知》:在全社会开展...
  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主页>> 形式政策>> 正文

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使命

【时间:2012-04-08】  【编辑:】    浏览量:   【字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大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一般来说,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三大作用,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以及引领文化发展。

传承优秀文化义不容辞

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是最需要教育传承的领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被着重提出。而这些新要求、新任务恰恰是大学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主要课题,因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面科学认识传统文化。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在于全面科学认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全面科学认识这些优秀成果,加强保护、弘扬与利用,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和科研水平,提高传统文化研究水平需要的也正是人才和科学技术,只有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才能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具体工作中,大学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研和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设计。大学还要加强古籍的保护与出版,利用大学图书馆的研学功能,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决定》指出,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为了贯彻这一要求,高校可以设立相关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要结合青年人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大学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应有作用。重点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力争产生一批具有国家水准、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推动文化创新使命所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就是高校关注的重点课题,也是广大师生进行文化实践的重要领域。大学要贯彻好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求,通过多种形式促进观念转变,积极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优势培养人才,加强制度和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性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要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要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下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化类相关专业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文化人才计划,输送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优秀文化人才。要使大学在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文化创新重在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中央对于文化建设提出的又一项新的要求。教育担负着为文化事业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使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振兴文化产业举足轻重。一要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二要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持久的艺术人才;三要培养会策划、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四要通过文化育人,真正使每个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有知识、有技能、有责任、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领文化发展责任重大

大学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风向标,高校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产品往往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大学的文化引领责任意义重大。

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重在对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大学对文化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不仅要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更要能够引领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同时,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还重在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大学要自觉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消化、创新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学是具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学术机构。要在坚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坚持自身的文化主导权,保持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坚持继承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把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大学要积极参与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教育系统文化企业加快改革,推动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和建立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大学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丰富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作者:何祥林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来自: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4-08)

顶部】 【 关闭
 
   
长清校区: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 邮编:250357·无影山校区:济南市天桥区交校路5号 邮编:250023·威海校区:威海市新威路115号 邮编:264200

版权所有 © 山东交通学院 鲁ICP备05001932号